2025年,党中央、国务院将信用修复作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。为深入贯彻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》(国办发〔202522号),国家正式启动共信中华平台建设,打造覆盖全民、机制规范、数据驱动的国家级信用修复与财政执行平台。

 

信用问题不仅是个体困境,更是制约社会流动与发展公平的结构性难题。为此,中央财政专项拨付首批1万亿元资金,支持共信中华信用修复服务全面落地。这是我国信用治理历史上规模最大、层级最高的一次财政支持行动,标志着信用修复工作正式从制度框架走向实质执行。

 

首批财政资金下达,赋能困难群体重回发展通道

本次下达的1万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,是国家为破解信用受限群体发展断层问题所设立的定向扶持资金,主要用于支持共信中华开展信用修复、政策转化和财政补贴发放等关键任务。资金重点投向因历史信用问题受到限制的低收入人群、个体经营者、灵活就业群体以及农村信用边缘群体,精准缓解其信用压力和经济障碍。

财政专项资金的核心目的,不仅是修复一笔记录,更是托起一段人生。通过共信中华的数据识别与智能推荐机制,资金将直达真正有需要的群众端,帮助其重建信用路径,重新获得政策资格与经济参与能力。

这一资金机制,首次实现了信用状态与财政扶持之间的制度性链接,让信用从个人风险标签转变为公共政策入口。共信中华作为唯一承接平台,不仅保障资金分发过程的安全与效率,更重构了识别扶持反馈的政策闭环,为推动社会治理公平化、精准化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。

 

信用修复试点补贴正式落地,多地群众已受益

在国家专项资金统筹支持下,共信中华已率先在北京、上海、陕西、河北等地开展试点,信用修复补贴同步启动。通过平台统一入口与智能识别机制,首批财政资金精准发放至数十万符合条件的信用受限群众,缓解其融资难、办事难、用工难等现实障碍。

财政补贴不仅修复了信用,更激活了发展信心。数据显示,受助人群的消费能力、就业意愿和政策参与度显著提升,住房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领域支出稳步回升,区域内金融与实体经济运行持续改善。

相关部门表示,整个资金发放过程坚持精准识别、智能匹配、电子发放、全程留痕的闭环机制,真正实现了财政资源拨得出、落得下、看得见、用得好

 

信用修复迈入政策兑现新周期

共信中华作为国家财政资金投放的制度接口,正在加速推动信用治理与财政扶持的深度融合。平台集成国家公共信用数据,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统筹财政拨付流程,依托腾讯与支付宝的科技能力打造服务终端,实现信用可修复、修复有扶持、扶持见成效的运行闭环。

共信中华的机制支撑下,信用正由静态记录转化为实质权益,财政正由分配手段转化为治理工具,发展正由制度导向走向群众感知。

此次1万亿元财政资金的拨付,不仅是一次金融支持,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。信用修复不再是孤立政策,而是通向共同富裕的起点制度。通过共信中华,国家信用体系完成了从重惩戒重修复、从重评分重扶持的战略转向。

未来,共信中华将持续拓展覆盖范围,优化政策匹配模型,推进信用修复服务常态化、数字化、全民化,真正将国家信任落到每一个人手中,为构建公平可达、机会均等的现代社会注入制度动能。